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d88尊龙旗舰厅 > 救助站里过大年

救助站里过大年

  腊月二十六,安徽省合肥市救助管理站里张灯结彩,顺着挂着大红灯笼的大门往里走,红红的中国结、寓意满满的红“福”字将屋内装点得暖意融融。中午11点,一场特殊的团年饭准时开席,17名长期滞留街面的流浪乞讨人员“团聚”在这里欢度春节。

  “今年,市民政局统一部署,全力开展了‘春节团聚,暖心救助’专项行动,经过全城攻坚,我们掌握的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已全部来站,基本实现了‘全进站,零流浪’的目标。”救助管理站站长周俊介绍说。

  去年12月初,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日常巡查时,在蜀山区某地下通道内,发现了老吴。“我们问他是哪人,他不回答;想给他拍照送到公安部门进行人像比对,他不让拍;劝他进站接受救助,他拒不配合。”无奈中,工作人员留下了棉衣、棉被等物品,并在其旁边立下一个救助引导牌,引导周围商户和群众对他进行救助。

  就这样,这家商户送衣服,那家商户送被子,群众送点吃的喝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经常前来问候,老吴终于被感化。工作人员为其拍下了清晰的照片。

  “我们送到公安部门一查,没想到就是蜀山区辖区居民。再一细问,他没爱人、没孩子,只有一名90多岁的老母亲,因为两人有矛盾,就出来一个人住在地下通道。”周俊说。

  此后,救助管理站联系蜀山区民政局共同研究如何帮老吴解决问题。他不肯回家,就安排廉租房解决住宿;他没有收入,就根据相关政策纳入低保和临时救助,缓解生活困难。“前不久,老吴终于搬到了有瓦遮头的房子里,生活也逐渐有了保障。”周俊欣慰地说。

  老吴的事情很快被解决了,可在合肥市街头还有一部分长期滞留、不愿进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天越来越冷,一定要把他们劝导进站避雨雪、过春节。”这是市民政局给救助管理站下的“死命令”。

  在商业街的一条小巷内,就有这么一位女性露宿者。“她有语言障碍,在这里很久了,每次我们让她进站接受救助,她都不肯。这不,临近过年,天气又冷,我们连比划带劝说,总算把她劝进站了。”周俊说。

  几张纸皮、一把废弃的圈椅、一个小包就是这名女性露宿者的全部家当,从酷暑到寒冬,她在这里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帮助。“之前,她一直睡在地上,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爸爸就给她买了一个帐篷。”一旁的超市老板总是带着上小学的儿子为这名露宿者提供帮助。当看到她终于被劝导进救助管理站,有了回家的希望后,父子俩总算松了一口气。

  “她是聋哑人,身体不好,现在已经把她送到医院去治疗了。”对于这次团年饭没有她的身影,周俊这样解释。

  “有些流浪乞讨人员待的地方非常隐秘,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周俊说:“就是到处转,哪里偏僻、哪里没人就去哪里。”

  老缪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当救助车路过市内一家图书馆时,工作人员一个不经意的回眸,觉得对面的树丛里好像有点情况。“过去一看,果然有所发现:一个流浪乞讨人员躲得特别隐蔽,还给自己围了一个围挡。”周俊说。

  经过工作人员几次三番的劝说,老缪才跟着车回到站里,理了发、换了新衣服,跟大家一起以新面貌迎接新年。

  在周俊的叙说中,劝导长期滞留街面的流浪乞讨人员入站救助真的很难:“对不配合的,我们会想各种办法,去医院检查身体这个理由最管用;对不理解的,我们会把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听,直到他们愿意接受救助为止。值得欣慰的是,截至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在街面长期滞留的人员都进站了。当然,我们还会继续巡查,通过救助工作微信群、QQ群,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发现一例,救助一例,不让任何一个流浪乞讨人员挨饿受冻。”

  在这场17个人的“团聚”中,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生彬举杯与大家同庆并送出祝福:“救助管理站就是你们的家,合肥民政人就是你们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党和政府都不会忘记你们,将会尽最大努力,为大家解决困难,帮助大家早日返乡,回归正常生活。”

  是啊,今年春节,他们在救助管理站里互为亲人、抱团取暖,希望下一个春节他们能与家人团圆、亲人相聚。(本报记者 翟 倩)

  新春佳节,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救助管理站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喜迎新春游园会。社工张瑜琳和伙伴们挂起了一串串的红灯笼,贴上了“喜迎新春、恭贺佳节”的横幅,耳畔《新年好》《恭喜恭喜》《欢欢喜喜过新年》等喜庆歌声响个不停,一下子就把春节的氛围拉满了。

  活动还没开始,小胖、李阿姨、李奶奶等长期滞留并落户在救助管理站的“新花都人”便三三两两从站里走到举办活动的小公园,给社工帮忙,期待着参与活动。

  张瑜琳在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做社工已经3年,见证了这些“新花都人”的酸甜苦辣。“举办新春游园会活动,主要是考虑大家进行晚会表演有难度,且观看表演的参与度不高,而新春游园会的各种活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参与性、互动性更好。”张瑜琳告诉记者。

  小胖是个“舞林高手”,不着急参与摊位游戏,第一时间站在蓝牙音箱前,随歌起舞。扭动着胖墩墩的身体,小手自由挥动,绝对是活动场地中一颗耀眼的星。等跳到心满意足后,小胖才加入到游园会中来,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兑奖券,兑换自己心仪的小零食。

  张瑜琳告诉记者,小胖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刚入站的时候并不胖,还是个小小的孩子。在救助管理站的十年里,小胖把吃饭视为人生大事,逐渐变得圆润起来。于是,大家都叫他小胖,他也不恼。平时跟着社工学跳广场舞的时候,学得最快,跳得最好,在众多参差不齐的舞姿中,总是能脱颖而出,跳得颇有韵味。这不,在游园会上,秀了一把舞蹈的小胖兑换了众多小零食,把卫衣和裤子口袋塞得满满当当,眉开眼笑。

  “乾坤小挪移”游戏要将乒乓球吹过五杯水,看起来谁都能参与,但想要一次成功,却没那么容易。在张瑜琳看来,这是最难的一个游戏,考验参与者的控制能力和毅力。站在桌子前,满头白发的“老小孩”李奶奶连续吹了好几次,终于完成了挑战,获得了3张兑换券。

  李奶奶于2017年6月因流浪被救助,不会说话,身高只相当于八九岁的孩子,平时脾气也跟个孩子似的,高兴时笑得开心,一旦生气、牙疼就发小孩子脾气。获得的兑奖券,张瑜琳觉得,李奶奶肯定会兑换成平时最喜欢的漂亮衣服。

  年过半百的李阿姨行动不便,护工推着她来到了套圈摊位上。手握十个圆圈,李阿姨跃跃欲试,可惜,连续套了几次都没成功。看着焦急的李阿姨,护工干脆推着轮椅上前“作弊”,从一米距离逐渐靠近再靠近,最后直接变成轮椅脚下“放圈”,急得摆摊的工作人员就差伸手帮她套上了。虽然最后还是一个也没有套中,但为了鼓励,工作人员奖励给她一张兑奖券。

  夹乒乓球的摊位挤了一圈人,大家一起欣赏王大妈超群的筷子技巧。从夹五个乒乓球获得一张兑奖券到夹完框里三十个乒乓球才能获得一张兑奖券的难度升级挑战中,王大妈一路勇往直前,一举获得四张兑奖券。

  可与王大妈相比,李凤英虽然有一米七的大高个,但年龄小、参与能力差,玩哪个游戏都难以通关。手里有兑奖券的社工会偷偷塞一两张给她,兑换了巧克力、小蛋糕等奖品,李凤英并不“独吞”,而是与工作人员一起分享。

  一个多小时的游园会上,充满了欢声笑语。“通过游园会,既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新春氛围,又丰富了站内文化生活,共同传递了节日的祝福。”花都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易铁军说,下一步将全力打造“亲情服务,暖心驿站”救助品牌,努力将救助管理站建设成集救助、安置、教育、医疗、颐养于一体的新型救助机构,提供更好的救助环境,让居住在站里的“新花都人”过上“无家胜有家,处处是家人”的生活。(本报记者 赵晓明 文中受助对象均为化名)

  “往右边挪一点。”“对,再往下一点点。”“好咧,完美。”1月31日,正值农历除夕,一大早,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内就热闹起来。原来,为了让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快乐过年、温暖过年,站里组织了“树文明新风、过暖暖新年”除夕庆祝活动。

  院子里,有人拿着扫帚把边边角角清理得干干净净,有人挂灯笼,有人贴春联;餐厅里,工作人员一边聊着天,一边两手翻飞,说笑间,一个个漂亮有形的饺子就“变”了出来。

  经过一上午忙碌有序的准备工作后,站内面貌焕然一新,节日的氛围一点点浓厚起来,几只灰褐色的小麻雀也不怕人,叽叽喳喳地站在银杏枝头伸着脑袋好奇地打量着,一副副对联寄托着新一年的美好愿望,一个个红彤彤的灯笼高挂在枝头、门口,摇曳在风中,一个个元宝似的饺子鼓着白白胖胖的大肚子整整齐齐躺在案板上等待着下锅……大家看着一上午的劳动成果别提有多自豪了。

  下午,恰逢开封电视台“新春走基层”,电视台工作人员跟随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救助二区走了一圈。只见工作人员带领受助人员跳广场舞、扔沙包、做小游戏,受助人员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小小的沙包在空中飞来飞去,受助人员杨某还即兴为大家表演了一段自创的舞蹈,现场气氛热烈而又融洽。在询问受助人员马某、娄某等人平时饮食起居、在站过年等情况时,面对镜头的马某激动地说:“这里是一个温暖舒心的大家庭,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我们非常好,尽职尽责,非常感谢他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娄某是个爱美又内向的小姑娘,当工作人员夸她漂亮时,她又开心又害羞地说:“她们对我可好了,我天天都抹香香(雪花膏),没了,她们就会给我拿新的,她们还说要给我买好看的发卡呢。”

  整整一下午,大家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久久地盘旋在院子的上空,墙壁上“播撒爱心阳光 打造温馨驿站”十二个红色大字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

  晚上,热腾腾、香喷喷的手工饺子出锅啦。活动了一下午的受助人员意犹未尽,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才依依不舍地走向餐厅。看着桌上一碗碗圆鼓鼓的饺子、一盘盘各式各样的水果和点心,他们高兴得直拍手,有的激动地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有的敬礼,有的伸出大拇指,有的一边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吃……吃”,一边把饺子递到工作人员手上,他们用最淳朴的言语来表达自己此刻激动的心情和谢意。

  随着夜幕缓缓地降临,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为这次除夕庆祝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此时又一次披挂整齐出发了,在这灯火阑珊、万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们逆行在寒风中,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只为寻找着、守护着街头那些无家可归的身影。(陈婷婷)

  虎年新春,山东省青岛市救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针对那些因新冠肺炎疫情不能回家,滞留在中心内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安排在“新家”过年,让他们过个“幸福年”。

  “贴对联,送福字”是过年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心为每一位滞留人员的房间贴上对联,房间内贴上“福”字,给滞留人员“送福到家”,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一种在“家”过年的感觉。聋哑人李某在这里生活半年多了,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早就成为他“最亲近的人”。最近几天他总是闷闷不乐,懂他的工作人员立刻明白他是在思念“遥远的亲人”,便对他多关照一些。李某从小被遗弃,现在将近30岁,仍不知道亲生父母在哪里,收养他的好心人因年迈不能继续照顾他,便把他送到中心,为了让他有个合法身份,中心正在为他办理落户安置。看到工作人员带着准备好的春联、“福”字到他们的生活区,李某兴奋地跑过来,自己挑了一张最喜欢的,马上贴在自己的门口,感受春节的喜庆。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为了让滞留人员、露宿街头人员、继续治疗人员感受过年的幸福,中心为他们精心准备了饺子。江苏籍受助人员徐某,孤身一人在外流浪几十年,家里唯一的弟弟因身患重病没有能力照顾他。中心每次跟他商量护送其回原籍时,他都表示不愿意回去,即便春节也愿意在中心与“亲人”一起过年。“我在外打工一辈子了,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没想到还这么有福。你们把我照顾得这么好,在这里生活挺好。”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徐某脸上写满幸福。

  “瓜果梨桃防疫品,保暖保温暖宝宝。”这是中心为露宿街头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精心准备的“新年大礼包”。“滞留在外、露宿街头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送到他们手中。”这是中心工作人员的共识。在青岛露宿街头几年、40多岁的张某,远远看到工作人员便激动地赶过去:“大哥,每次过年你都要过来给我送礼物,今年又准备了什么好东西,我想吃你们那里的三鲜馅饺子。”张某自称云南人,但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不知道自己的户籍,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靠流浪、打零工度日。工作人员屡次让他进站接受救助,他说:“我现在还能做点零活养活自己,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等到年老了、干不动了,我再考虑到中心求助。”在他心里,有了这个“新年大礼包”,这个年过得才有“年味儿”。(孙永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